
核心概念
定义: 维基百科是一个基于 Wiki 技术(允许用户协作编辑网页内容)构建的、多语言的、由非营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运营的 免费内容、网络百科全书项目。
核心理念: 其目标是汇集全人类的知识,并以自由许可的形式提供给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它建立在“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的开放协作模式之上。
名称来源: “Wiki”源自夏威夷语“wiki wiki”,意为“快速”,体现了其快速编辑的特性;“pedia”则来源于“encyclopedia”(百科全书)。
历史背景
起源 (2001): 维基百科由 吉米·威尔士 和 拉里·桑格 于2001年1月15日正式启动。它最初是作为另一个更严格、专家评审的在线百科全书项目“Nupedia”的补充项目而诞生的,目的是利用 Wiki 技术加速内容创作。
爆发式增长: Wiki 的协作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全球网民的参与热情,内容量呈指数级增长,迅速超越了 Nupedia,并吸引了大量志愿者贡献者。
维基媒体基金会 (2003): 为了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独立性,吉米·威尔士于2003年成立了 维基媒体基金会 —— 一个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非营利组织。该基金会负责维基百科的服务器、法律事务、筹款以及整体发展方向,但不干预具体条目的内容。
全球化与多语言化: 很快,不同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相继创建。英语维基百科是最大的版本,但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中文、日语、阿拉伯语等数百种语言版本也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和内容量。
核心特点与原则
开放性与协作性 (Open Collaboration):
这是维基百科最核心的特征。原则上,任何能访问互联网的人都可以创建账户(甚至匿名)来编辑绝大多数条目(特定高度争议或受破坏严重的条目可能有临时保护)。
内容由全球志愿者社区共同撰写、编辑、更新和维护。没有“官方”作者。
多语言性 (Multilingual):
维基百科拥有超过 300 种语言的独立版本。
每个语言版本由该语言社区独立运营,内容并非简单翻译,而是根据该语言用户的需求和文化背景创建。不同语言版本的内容量和质量差异很大。
免费内容 (Free Content):
所有内容均根据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CC BY-SA) 许可协议和GNU自由文档许可证 (GFDL) 发布。
这意味着用户可以自由地复制、修改、分发维基百科的内容,甚至用于商业目的,唯一的要求是署名(注明来源是维基百科)并以相同的许可协议共享衍生作品。
中立观点 (Neutral Point of View – NPOV):
这是维基百科内容撰写的核心政策。要求条目必须公正地呈现所有重要的、已发表的观点,不偏向任何一方。
编辑者需要引用可靠来源来支持陈述,特别是涉及争议性话题或关于在世人物的内容。观点必须归属于来源本身,而不是由维基百科本身做出断言。
非营利性 (Non-profit):
由维基媒体基金会运营,主要依靠公众捐款维持运作,没有广告收入。这有助于保持其独立性和以知识传播为宗旨的纯粹性。
允许编辑和衍生作品 (Editable and Derivative Works Allowed):
用户不仅可以在维基百科网站上编辑条目,还可以自由下载整个数据库(称为“dump”),用于创建自己的网站、应用程序或进行学术研究(需遵守许可协议)。
运作机制
编辑流程:
用户点击页面上的“编辑”按钮即可开始修改文本(使用简易的维基标记语言或可视化编辑器)。
每次编辑都会被记录在页面的“历史”中,并附带编辑者的用户名/IP地址和编辑摘要。
所有修改都会立即在网站上生效(除非页面被保护)。
内容审核与质量控制:
社区自治: 依靠庞大的志愿者社区进行自我管理。
巡查: 有经验的编辑者会监控“最近更改”列表和新创建的页面,检查是否有破坏行为(如插入垃圾信息、恶意篡改)、是否符合基本方针、来源是否可靠等。
回退: 发现明显破坏或错误编辑时,编辑者可以快速回退到之前的版本。
讨论页: 每个条目都有一个对应的“讨论页”,编辑者在此讨论条目的内容、争议、来源可靠性、改进方向等。共识通常通过讨论达成。
管理员: 由社区选举产生的志愿者,拥有一些额外工具权限(如删除页面、保护页面、封禁严重破坏者),但他们不享有内容上的特权,主要职责是维护秩序和执行社区共识。
机器人: 用于执行大量重复性、规则明确的任务(如修正拼写错误、添加分类、反破坏监控等)。
防滥用过滤器: 自动检测和阻止常见的破坏模式(如添加特定侮辱性词汇、大量删除内容)。
内容分级: 社区会对条目的质量进行评级(如“小作品”、“初级”、“乙级”、“优良条目”、“特色条目”)。特色条目代表社区认可的最高质量水平。
争议解决:
当编辑者之间对内容产生分歧时,首先在条目讨论页协商。
若无法解决,可寻求第三方意见(如互助客栈)、请求调解,甚至提交到仲裁委员会(处理最棘手的长期争端)。
资金来源:
维基媒体基金会主要通过每年向用户发出的募捐呼吁(网站上显示的横幅)获得资金,也接受机构和个人捐赠。资金用于支付服务器、带宽、软件开发、员工工资(基金会雇员,非编辑者)和运营成本。
内容结构与范围
条目: 是维基百科的基本内容单元,每个条目聚焦于一个特定的主题(人物、地点、事件、概念、物种、作品等)。
命名规范: 有严格的命名约定,确保条目名称清晰、准确、符合共识。
分类系统: 强大的分类系统将相关条目组织起来,方便用户浏览。
链接: 条目内包含大量指向其他相关维基百科条目的内部链接(内链),形成庞大的知识网络。
非文本内容: 包含大量图片、图表、音频、视频(也需符合自由许可协议)。
非百科全书内容: 维基百科不是词典(有维基词典)、新闻网站(有维基新闻)、论坛、个人博客或广告平台,相关内容的发布受到严格限制。
影响力与意义
全球知识库: 维基百科是互联网上访问量最高的网站之一(通常排名前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汇编知识库。它是无数学生、研究人员、记者和普通公众获取信息的首要来源。
普及知识: 打破了传统百科全书的高成本和获取壁垒,让全球各地的人们都能免费接触到广泛的知识。
教育辅助: 成为教育中重要的参考工具(尽管学术领域通常强调其作为起点而非最终来源)。
跨文化交流: 多语言版本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播和理解。
协作模式的典范: 证明了大规模、开放、在线协作可以产生高质量、可信赖的成果(尽管不完美),是 Web 2.0 时代的标志性成就。
元维基项目的基础: 催生了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其他姊妹项目,如维基词典、维基语录、维基文库、维基教科书、维基新闻、维基物种、维基导游、维基数据等。
争议与挑战
准确性争议:
尽管有质量控制机制,错误、过时信息、片面观点仍然存在,尤其在冷门或高度争议的条目上。
维基百科不保证其内容的绝对准确性。用户(尤其在做重要决策时)需要批判性评估信息,并核对原始来源。医学信息尤其需要注意。
系统性偏见:
编辑者构成偏差: 贡献者群体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男性比例过高。这可能导致关于女性、少数群体、发展中国家、非西方视角的内容相对不足或存在偏见。
覆盖范围偏差: 流行文化、科技、西方历史等主题的覆盖广度和深度通常优于其他领域。
来源可获得性偏差: 依赖已发表且易于获取的来源,可能忽视未被充分记录的知识(如某些口述历史、小众语言资料)。
破坏与恶意编辑:
开放编辑的特性使其容易受到恶意篡改(插入虚假信息、诽谤、垃圾链接)、涂鸦、编辑战(编辑者反复相互撤销对方的编辑)等破坏行为的困扰。虽然社区能快速修复大部分明显破坏,但隐蔽的或小规模的破坏可能持续存在一段时间。
内容审查与地域限制:
一些国家的政府出于政治原因屏蔽或限制访问维基百科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可靠性与学术引用:
学术界通常不鼓励直接引用维基百科作为学术论文的主要来源,因为它本身是三级来源(汇总和解释其他来源的信息)。建议查阅维基百科条目底部引用的可靠原始来源(一级来源)或学术文献(二级来源)。
可持续性与社区健康:
吸引和留住新编辑者面临挑战。有时社区讨论氛围可能不够友好,规则体系日益复杂,可能让新用户望而却步。
基金会的长期财务可持续性依赖于持续的公众捐款。
总结
维基百科是人类协作和知识共享的一次非凡实验和成功典范。它以其开放性、免费性、多语言性和庞大的规模,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知识的方式。尽管存在关于准确性、偏见和可持续性的持续挑战和争议,维基百科通过其强大的社区自治模式和核心中立性政策,总体上维持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有价值且广泛使用的全球知识资源。它提醒我们,当无数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分享知识)而自愿协作时,能够创造出多么伟大的成果。使用维基百科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它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将其作为探索知识的起点,而非终点。
通过葫芦导航(HUULUU.COM)快速访问维基百科(Wikipedia)的官网!
本站葫芦导航提供的维基百科(Wikipedia)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葫芦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7月4日 上午10:44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葫芦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EasySignIpa

TestFlight Links

葡萄牙议会

Dice

今日报
